欢迎访问高校教育人才网-实施人才强国(强校)战略,网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高校教育人才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 科研学术 >

杨卫:如何消除科学出版与科学贡献之间的鸿沟

时间:2018-08-30 11:59:09    来源:未知
今年年初,一部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以时代穿插的手法描述清华大学的百年变迁及其建校的理念。我出生于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先后生活46年,任教28年。《无问西东》的影片名字源于清华大学校歌,由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经全校师生通过。“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歌词宣示了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人,无问西东的办学理念。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超越传统的东学、西学,取得世界一流成果。

  与先贤们的理念描述相比,从近百年之后的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的是接近了,有的却是更加遥远了。我们看到,科技成果的产生地与科技期刊的办刊地在地理区域上分离:一方面是更多的科学贡献出现于东方;另一方面,这些贡献大多在运营于西方的期刊出版平台上发表,且由于近年来出版平台的不断合并,以及超级期刊和期刊集团的扩张,这一横跨东西方之间的鸿沟逐步扩大。

  想用3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判断。先从Elsevier的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说起。这份期刊是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加等国。我自8年前担任这份期刊的中区编辑,负责协调亚太地区的审稿。8年前,来自亚洲的录用稿件只占15%,而至2015年却达到了76%,稿件源与办刊地分离显而易见。

  第二个例子是来自于中国大陆的SCI期刊论文。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办刊地在中国的期刊;可到了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期刊论文,但其中只有8.8%发表于办刊地在中国的期刊。中国大陆的SCI期刊,无论是刊种,还是载文量的增幅,远远赶不上产自中国的SCI论文增幅。在Scopus收录的22748份期刊中,仅有599种来自中国大陆,约占2.6%,远远小于在该数据库中约20%来自于中国大陆的贡献。

  第三个例子是亚洲的学术贡献与期刊表现。据Scopus数据库统计,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大的区域。但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尚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促进这一不平衡现象的一个动因是来自中国大陆学术产出的动力学增长。

  我将中国大陆在科技产出方面的情况概括出3个特征。第一个是学术产出与学术影响力同步增长。从1997年到2016年,源于中国大陆的学术产出占全世界的份额,20年间由2.5%上升为20%。同一时段,源于中国大陆的引用率前1‰的学术产出在世界上的份额,由0.2%上升为20%,20年增长100倍。Elsevier分析服务团队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来自中国大陆论文的引用数和高引用论文均高速增长,可谓一枝独秀。

  第二个特征是在今后我们仍具有充沛的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包括作者队伍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资助增长以及国家层面推出的新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与工程发展指数》2018年报道,中国内地在S&E(Science and Engineering)领域的本科学位授予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洲八国之和,博士学位的授予量也已经接近美国。而且,项目主持人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财政拨款,在其成立的32年间,从每年的8000万元快速增加到接近300亿元。

  第三个特征是学术贡献质量提升空间较大。这归结于3方面动力:质量提升计划;学科间的相互带动;学者间国际合作的持续加强。中国大陆地区按领域加权的学术影响力,20余年来稳步上升(1.0为世界均值),从1996年的0.38上升到2017年的1.0。尽管只达到了世界均值,但在学术产出数呈爆发式增长,引用数滞后的情况下,却是难能可贵的。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FWCI值也从1996年的0.79上升为2016年的0.95,全球开始进入一个区域学术影响力更加均衡的时代。同样,Nature的Ed Gerstner先生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所有高影响力刊物群的占有份额都是一路向上。亚洲的科技期刊贡献中心正从日本逐渐转到中国大陆。目前,已经有一个学科的10年累计学术影响力,就是材料科学为世界第一,9个学科为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将有更多的学科为世界第一。

  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国际学术合作,美国是国际合作中的最大节点,是中心。中国是第二大节点,是次中心。美国和中国的合署论文数,大多都是科学家之间的民间合作,占据中国所有国际合署论文数的一半。中美已经形成了东西方实质性科技合作的民间强固纽带。

  国际科技合作一定需要科研经费予以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2006年到2017年国际科技合作经费11年间增长了将近一个量级,这为构筑全球科学共同体提供了动力。

  由上述分析可得到下述的论断:

  当前世界科技期刊的出版已经出现了学术产出的贡献与学术产出的发布平台在地缘上的错位和不平衡,任其发展必然导致孤立主义和地缘保护主义的产生,对全球的科学创造和成果传播十分不利。

  中国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是以限制的办法导引作者向国内的中英文期刊投稿,还是采用开放的原则,学习全球顶级期刊的先进办刊理念和出版平台解决方案,办好基于中国的顶级期刊和期刊平台。

  我的提议是无问西东,共创科学。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即便对竞争性技术,我们也可以共享源头,保护知识产权。科学期刊是全球对科学发现的准确报道,只有大同智慧融通共融。

  对科技期刊来讲,可消融地缘分离的措施有:塑造,造就根植于东方的强大科技出版论文期刊;扩延,将现有的国际出版平台扩延,使其在东方和西方都有大致平衡的总部机构和编辑团队;融合,无问西东,形成融合的全球出版平台。

  对其中的第一方案,这里做两点介绍。

  第一点,中国科协历来重视期刊工作,坚持以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

  中国科协1996年设立“自然科学期刊专项”,2006年设立“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2012年设立“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2013年联合六部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该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对英文科技期刊支撑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逐渐起步。进入JCR的Q1区的期刊由2015年的17种增加到2016年的25种,海外来稿的平均比例达到49.5%,海外编委的平均比例达到40.5%。加强与国际著名出版商合作,实现出版模式国际化,信息化程度提高,推行OA出版,出版周期明显缩短。今后应该更大力度地推进这一项目。

  中国期刊在2016年又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对生命科学等13个领域遴选出16种期刊,2017年先后5次组建专家指导组对所有候选期刊的发表关键软肋和短板提出指导意见。

  登峰行动计划启动期刊的国际化建设取得发展。国际编委比例、国际稿源比例、国外审稿比例明显提升,多个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获得大幅增长,进入Q1区的期刊达到6种,其中2种入选期刊首次被JCR2016年收录即进入Q1区,期刊国际访问量、下载量均明显提升,国际来稿数量、作者覆盖国家和地区数量均明显增多。

  第二点,分享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评审方面的经验。

  基金委是全球评审量最大、评审效率最高的评审专业机构,标有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期刊论文数占全球份额的12%以上,是全球资助科技论文最多的资助机构。这有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包括专家辅助指派系统、相似度核查系统和基金成果库,目前已经收录了标注NSFC资助的64万多名作者,在27300种期刊、19600多个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全文42万余篇。基金委深得科技工作者信任,发出的评审邀请函可望得到高于95%的审回率,超过任何一家顶级科技期刊。

  由第三方机构调查表明,受到资助的项目主持人有超过97%的人认为评审是公正的,即使对评审结果为不通过的项目申请人,也有超过70%的认为评审是公正的。基金委充分依靠专家,由专家制定学科指南和优先资助领域,由专家来申请项目,由专家来评审项目,由专家来评估项目的成果。因此,人们会问,在基础研究方面,如果全球知识共享重于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是否可以联合起来,构筑科学共同体的全球信息平台。

  SFC与所有的GRC(Global Research Council)成员一起,在2013年签署了绿色开放获取公约,沿着这一路径,可对前述的融合方案,提出下述有关科学共同体信息平台的步骤建议:一、建立科技出版物、专利和数据的全球信息云。二、与主要科技文献出版社和GRC成员的文档库相连接。三、聘用专业团队进行运行和维护。四、连接全球的各图书馆作为信息结点。五、对全球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六、运行费用按照出版量世界份额进行分担,各国还可由其资助机构成果文档库所提供的科学数据量进行择拣。七、由GRC出版社和资助机构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治理。八、管理委员会议定不同类型级别的APC标准。

  让我们在美丽的西湖之畔,助力东方与西方的更好连接,祝愿这一航程的启航!

  (本文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于5月26日在浙江大学求是书院参加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发表的演讲整理,演讲原题为“开放造福科学,连接东方与西方”。有删节)